清华毕业生当保安
近日,一则“男子曾是理科状元考上清华,毕业后当保安”的视频在网上传播引发热议。有网友认为,这是资源浪费;也有人讲,清华的搞物业是高射炮打蚊子;还有网友吐槽,这是生科专业被黑得最惨的一次。
网友的热议似乎不无道理,在当前社会语境下,清华高材生毕业去当个小保安,确实令人感到大材小用。尽管事件背后有当事人家庭的原因,但这种与公众共识略有反差的现象,的确引人关注。
有个问题值得反思,社会上如此多保安,其中同样不乏高校毕业生,为何单就清华毕业生当保安成了新闻?
清华毕业生不能当保安么?恐怕未必。人与生俱来就自带社会属性,必然要承担一定社会责任,任何人都无法特殊化。在合适的时间找到适合的岗位,这本就每个人必须经历的成长规律,也是社会公平公正的外在表现。如果有名牌大学这块“金字招牌”当靠山,就被社会“标签化”,被理所当然地“圈定”工作范围,恐怕并非好事。
有三个常识必须重申。其一,每个人的求职经历其实就是人与社会双向选择的过程,人要努力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,社会也在不断磨砺个人成长。清华毕业生当保安,不过是其中一种选择而已,无需过分解读。其二,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,只有社会分工不同。公众认为清华毕业生当保安是屈才,就是对职业本质认识有偏差。没有任何条文明确规定清华毕业生就必须去当官、搞科研,当保安这种“接地气”的工作,才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。其三,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于其毕业于什么学校、从事何种职业,而在于为社会做出多少贡献。管好一个小区,让业主生命财产安全不遭受损失,让小区秩序更加规范,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,也是一种成功。
事实上,与“清华毕业生当保安”类似的报道,近年来出现不少,从前几年的高校毕业生卖猪肉、卖馒头,到前段时间的招本科生管厕所,每一件事情仿佛都能颠覆公众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固有观念,但每一件事情的发生却又如此理所当然。当高校毕业生走下精英分子的“神坛”,变得更加务实、更加理性,这背后折射出素质教育的成功,也反映出社会风气的开放与包容。
从容人生,唯奋斗不可辜负。不管清华毕业生当保安也好、不当保安也罢,无关对错,只关选择。身份再耀眼,也只代表过去,放眼未来,唯有脚踏实地、努力奋斗,才能收获幸福。公众与其探讨这是人才资源的浪费,不妨反思一下社会何时可以杜绝名校崇拜心理,让所有高校毕业生可以真正站在同一起跑线,更加公平的竞争,或许更有价值。